关于问题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陈小妞讲故事】的最佳回答:
古代执行死刑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呢?中国的最后一位刽子手说出了原因,普通人根本就意想不到!
首先来讲,人在午时三刻,都是最昏昏欲睡的时刻,因为昏昏沉沉加上喝了断头酒,死刑犯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死刑的恐惧,也就不会那么难熬。要知道,人最痛苦的可能并不是执行死刑的那一瞬间,而是在等待执行的漫长煎熬。
选择午时三刻执行,或许就是为了,让人在昏昏欲睡中就失去了生命,也就减少了恐惧和抵触的可能性,保障了死刑的顺利执行。
其次来讲,在古代执行死刑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为了以敬效尤,对大家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就会选择午时这个时间段,毕竟这个时刻,大部分人都闲着可以围观。毕竟,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中午和下午都会进行农活,而午时就是大家休息以及买菜做饭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流量最大。
最后来讲,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选择这个时间段,代表了对祖宗的尊重,也代表了对传统的尊重,更代表了对封建秩序的尊重。也就显示出了官府的权威和合法性,代表了正统。
古代执行死刑,喜欢选择午时三刻的时间,主要就是这三个原因!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觉得很意外?看来在古代,任何传统里面,都有古人自己的道理。这些道理或许是智慧,更或许是慈悲。
【2】、来自网友【勇战王聊历史】的最佳回答:
午时三刻是西安的正午 12 点,北京的 11 点 45 分。
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午时”指的是上午 11 点到下午 1 点。“午时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以 24 小时制算)11 点 45 分。 如果按照一昼夜一百刻算的话,一刻相当于今天的 14.4 分钟。午时三刻就是 11 点 43 分 12 秒。
古代没有时区概念,我国历史上多次定都西安。所以,处决犯人时,是按照西安“正午(中午 12 点)”为标准的。明清时期,都城改到北京。而西安到正午时,北京才到午时三刻。所以,处决犯人改成“午时三刻”了。
也是因此,“午时三刻开斩”直说开始流传开来。
其实,无论是“正午”还是“午时三刻”,都是为了选择阳气最正的时刻处决犯人。
古人轮回思想很重,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正午时候,太阳在正头顶,地面影子最小。人们认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这个时候干杀人的“阴事”,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犯人不会变成鬼。在场的监斩官和负责行刑的官吏不会被死人的鬼魂纠缠。
同时,“午时三刻”太阳正高,也象征“明正高悬、天地可鉴”的意思。朝廷也是在代表上天,光明正大的执行法度。犯人时经过公证审判的,围观百姓要引以为戒。
而且,“午时三刻”也是人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给犯人吃口断头饭,刚好趁着犯人“乏劲”送他上路。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痛苦。
处决犯人时,要严格遵守这个时间。如果到的早了,要等时间到了才能行刑。如果,到法场时间晚了,过了“午时三刻”。就要另选日子处决犯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3】、来自网友【2 许云辉】的最佳回答:
午时三刻说法有二:午初三刻(今 11:45)和午正三刻(12:45)均可。
古人将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其中午时为 11 至 13 时。此时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足以压制死者的阴气(古人认为杀人是极不吉利的“阴事”,死者会变厉鬼报复所有与他死亡有关的人),故选择此时行刑。一般斩刑于正午(12 点)开刀,让囚犯死后可入阴间为鬼;重刑犯则定于午时三刻开刀,令其死后无法变鬼。
另有一说:此时死囚已因精神和肉体崩溃而昏昏欲睡,故行刑可减轻其部分痛苦。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