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亮亮 25252743】的最佳回答:
您好谢邀!《独坐敬亭山》是我国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诗人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和安慰。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悟。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迫生活,浪迹天涯,使李白飽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声喧闹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写法形象生动,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段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直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対敬亭山的喜爱。“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呀?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2】、来自网友【潦草东君】的最佳回答:
物我一体的超脱之美
看到这个问答,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在母亲唠叨时常说的一句话来:
“你不表,都功,表了,就这点功。
”
这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对母亲说,你不说的话,你对家庭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所有功劳都是你的,虽然很模糊,但越模糊越多,多到数不清。但这些功劳被你自己亲自说出来,那就被罗列出来了,
罗列出来再多,都是有数的,凡是有数的,都是有限的。
这段话在这里被我想起来,我就更加佩服我那只读过半年私塾,后来因为身体不好靠着信仰把《圣经》背的滚瓜烂熟的父亲来。他只看一本《圣经》,却能说出《道德经》关于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来。这也证明,实际上这些哲学大义是各教相通的。
我上面说这段话看似和作者问的问题毫无牵扯,但实际上是有的。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别人领悟的说出来,也是有限的,具体的,你听到了,是知道了,但并不会让你自己的灵魂产生质的变化,只有自己领悟的才能让自己升华
。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诗词是一种需要品味的文体。好不好,作者写完后就说了不算数了,而是谁读到谁说了算。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具体好在哪里?需要读者去细心品味。品不出,不要急。最笨的方法是等有空了去寻找一座山,其实根本不用,在家里也一样,尝试静静的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放空心态,进入冥想,想象自己正面对敬亭山,学着李白,坐下来,看飞鸟和白云,放飞自我意识,尝试与山沟通,或许就可以貌似进入一种山人合一的状态,这首诗的好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它展现的是融入自然的恬淡和闲适。
就会明白:
好诗之所以是好诗,乃是因为诗人紧紧抓住了他面对某件事或物的时候所产生的独特观感,然后准确的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读到的人产生共鸣。
共鸣的读者越多,诗词就越有穿透力。
【3】、来自网友【杜象应】的最佳回答:
《独坐敬亭山》原诗及释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群鸟振翅高飞远走了,一抹孤云也独自去了,剩下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了。我们相互对望着,谁也不曾讨厌过谁!
透视点:“众鸟”、“孤云”皆无情,我和“敬亭山”久生情、“两不厌”。
山虽不是人,但似乎比人更重感情。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如何理解?
前两句言“动”物,后两句说“静”物(我坐在敬亭山上可视为“静”)。四物之中唯“动”物都远离了敬亭山,而“静”物则相依为伴,不会像“动”物那样见之生厌。
前两句“动”后显“静”,相对于敬亭山来说,产生了一种寂寞感;而后两句“静”中显“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间就默契多了。
如此说来,那么诗《独坐敬亭山》又好在哪里?
首先,《独坐敬亭山》诗之好,关键还在于诗人李白将“敬亭山”一并拟人化了。既赋予了它的感情成分,同时,又连带折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的分享对象。
难怪乎,李白一生在仕途不顺后,就转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呢!怀才不遇乃大势不济,倘若能放开心胸,与大自然融入一体,又何偿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其次,在细品慢读之中,仿佛有一种意念转换的角度存在:那就是说,诗中的“众鸟”和“孤云”都不是真实的客体,而是成为了一种借喻。
站在李白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人生际遇来分析,我和敬亭山俨然是天成一体了。在这个时候,亲戚不来了,朋友远离了,一切都显得寂寞难耐且孤独得很嘛!
总之,“众鸟”、“孤云”都是无情之物,唯我和敬亭山惜惜相依。全诗以“动”衬“静”,突现出了孤独感!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