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绝命诗”?这些“绝命诗”背后有什么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2-22 22:32:48 4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绝命诗”?这些“绝命诗”背后有什么故事?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秀云涵天】的最佳回答:

谭嗣同的《题狱中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诗表明了谭嗣同决心以死殉国之情。

诗的前两句用了东汉人张俭和杜根的典故。张俭是东汉桓帝时的山阳督邮,弹劾宦官侯览及其家人 ,得罪了侯览。被诬陷结党,朝廷下令缉捕。张俭被迫流亡,许多人家因收留张俭而家破人亡。

杜根也是东汉人,因上书邓太后还政于安帝,触怒邓太后,被装入口袋乱棍打死。执法者因仰慕杜根,手下留力,杜根得以诈死。后来邓氏一族被诛,杜根重新回到朝廷,官拜侍御史。

谭嗣同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他有机会活下去,因为当时的日本使馆愿意提供庇护,许多日本志士反复苦劝。但谭嗣同拒绝了,决心用生命唤醒国人。同时,也怕人们误解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就在诗中说“去留肝胆两昆仑”,“去”指的是逃走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留”指的是自己。他和康梁二人肝胆相照,逃生和留死的人同样伟大,就像是昆仑山一样。

最初参与变法,光绪帝变法心切,就亲口对谭嗣同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之。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帝的决心与信任,让谭嗣同深受感动,决心推行变法。政变发生后,谭嗣同知道大势已去,决心献身变法。

用谭嗣同自己的话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谭嗣同坐等捕者上门。

慈禧太后深恨谭嗣同,在处死戊戌六君子时,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杀的人。谭嗣同淡定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说完从容就义。

一般行刑,都用的是快刀。轮到谭嗣同时,刽子手特意使用了所谓的“大将军刀”,此刀无刃,砍犯人时,就像锯木头,增加犯人的痛苦。据说,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刀,才把头砍掉,不难想象,谭嗣同遭受了多大的痛苦!

伟哉!谭嗣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2】、来自网友【龚润泽 1】的最佳回答:

#诗文赏析#

绝命诗

※※※※

一日,大明皇宫。

明太祖朱元璋赐宴一位名叫来复的印度和尚。为感谢大明皇上赏饭,和尚献诗一首。诗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几联。

“苏合香”是外国进贡的,又用金盘盛着,皇恩浩荡呀!和尚受宠若惊,献诗颂之。孰料龙颜大怒。盖因诗中有个“殊”字,拆开来不是“歹”“朱”么。又言什么“无德”。来复和尚便一命呜呼,不能复来。

当过和尚的明太祖极讳“僧、盗、光”等字眼。凡诗中出现此等字及同音字“生、道、秃”的作者的诗都成了绝命诗。

但,因拆“殊”字杀人,后人也称朱元璋为“歹”“朱”。

聊作《诗悲》一首。正是:

意欲颂陶唐,谁知惹怒亡。

殊拆分两字,百姓乃羔羊。

注:资料来自《明史-文苑传》

【3】、来自网友【孤竹国人 1】的最佳回答: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绝命诗”?这些“绝命诗”背后有什么故事?】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