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果南明小朝廷不发生内讧,一致用全力抵抗满清,历史可能改写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21 04:16:43 35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果南明小朝廷不发生内讧,一致用全力抵抗满清,历史可能改写吗?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兔子读历史】的最佳回答:

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1644 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大明王朝就此灭亡。但此时,明朝还拥有淮河以南绝大多数的地盘,并且,明朝一直实行两都制,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底,足以承担起政治中心的重任。

南明初年(1664 年)天下形势

但是,北京被攻陷前,崇祯帝并未留下任何关于后继者的安排,护送外逃的几位皇子也被李自成抓获。残余的大明势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皇族成员相继在文武大臣的拥护下称帝。

藩王之间斗争不断,互争正统,短短十余年的南明历史,经历了弘光朝、隆武朝、鲁王监国、绍武朝、永历朝的更替。

不仅皇位的继承混乱,大臣们也是派系林立,明末的党派之争、文武之争,仍旧在各处小朝廷上演着。内讧不断的南明小朝廷,最终走向了失败。

在后人看来,内讧是南明灭亡最主要的原因,但其他一些因素,仍然不可忽视。

一、帝王能力不足

几位继任的皇帝,本都是藩王,未接受过系统的皇家教育,执政能力不足,且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贪图享乐,无心国事。如:弘光帝昏庸腐朽,只知吃喝玩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永历帝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等。

二、军队战斗力差

南明的军队,看起来规模宏大,实则用处不大。

首先是军纪涣散,除了郑成功的军队,基本没有纪律严明的队伍,时有军队抢掠老百姓。

其次,各地将领拥兵自重,由于政权的混乱,对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如同一盘散沙。

最后,战斗力极差,遇清兵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

三、不得民心

明初,太祖朱元璋规定朱氏子孙不受律例约束,朱氏子孙哪怕不事生产,也可以从 10 岁起每年领取一笔固定俸禄,婚丧嫁娶皆由朝廷操办。

到了明末,皇族的子孙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之巨,每年朝廷需要拨付用于供养他们的款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些钱,都需要通过重重税款,从百姓身上压榨而得。

这些宗室成员,不事生产,不劳而获,肆意剥削百姓,以致民间怨声载道。

即使南明朝廷当政时,这些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有所改观,但朝廷的经济压力和百姓多年的积怨,最终的崩溃是显而易见的。

四、清军强大

想比于明军的相互倾扎、毫无战斗力可言,清军正处于战斗力爆表的阶段。

不同于近代历史中清军的软弱无能,清初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纪律严明;并且有优秀团结的将领率领,自然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1658 年天下形势

种种原因,都预示着南明朝廷最终的失败。继任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或者意识到但是无力改变,就注定了南明不会长久。即使朝廷内部没有内讧,团结一致,也仅仅是延缓灭亡的速度而已。

话说回来,即便历史被改写,也不见得比现在更好。

改写的历史无非以下两种情况:

假设一:南明朝廷励精图治,北伐成功,重新统一全国。

这样的历史和清朝统一全国并无本质的区别,后续的历史走向也有无限可能。但由于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依旧避免不了清朝后期的窘境。

假设二:南明和东晋、南宋一样,割据江南,与清朝形成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

如果历史真的这么发展,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是场灾难。长期的分裂局面,必将导致双方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军事方面,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最终依旧会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而且长期的分裂,必将导致民心涣散,即使后期通过一系列的革命走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但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估计就很难实现了。

所以,不必怀古伤今,做好自己,以史为鉴,活在当下,赢在未来!

【2】、来自网友【沉小渣】的最佳回答:

当然会改写。

首先应该明白南明都发生了哪些内讧,小渣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次内讧:该立谁当皇帝。

1644 年 3 月 19 日,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缢身亡,三个皇子也下落不明,消息传到南京以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震惊之后,留守南京的官员自然而然地开始另立新君延续大明的国祚,此时出现了两种观点:

一是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不论贤与不贤,都当立福王朱由崧。

二是反对立朱由崧的人,这帮人基本上都是东林党和复社的人,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三十年前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偏爱皇三子福王朱常洵(皇次子早夭),而东林党坚持大明宗藩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支持立皇长子为太子,双方拉锯二十年,终于迫使万历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之战的胜利。

但东林党人没想到的是,三十年后,皇长子朱常洛一脉死绝了,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皇位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福王这一脉。眼看老福王朱常洵觊觎了一辈子的东西就这么轻易地落到他的儿子小福王朱由崧的身上,东林党人害怕被清算自然会百般阻挠了。他们先是以福王不贤而潞王贤明的理由阻止朱由崧登基,准备扶持潞王朱常淓取而代之,这些人以东林党魁钱谦益为首,支持他的还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连史可法都被他们说动了。

但首代潞王是万历皇帝的弟弟朱翊镠,血缘关系实在太远了,根本糊弄不过去。不过,南京是东林党的大本营,他们在江南的势力很强大,即便是身为南京兵部尚书,和南京守备太监、南京镇守三人是最有权势的人的史可法史阁部,也不敢得罪东林党,只好折中了一下,准备立远在湖南广西交界处的万历六子桂王为帝,为此他还专门去信和另一大地方势力凤阳总督马世英商量,马世英和东林党也不愿意得罪东林党,就同意了。正当他们准备派人到广西迎立桂王时,马世英突然发现他手下四个大将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和高杰集体反水支持福王登基,原来是朱由崧不甘心本已到手的皇位白白送人抢先下手拉拢了他们。马士英见自己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只得临时调转方向支转而持福王。而此时史可法还蒙在鼓里,竟然还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历数福王的七宗罪,马世英为了纳投名状,就把这封信交给了福王朱由崧。

因为有了军队的支持,福王朱由崧很快就取得了监国的地位,进而登基称帝,即为弘光帝。都说弘光帝昏庸荒唐,但他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责难史可法,对东林党也还算厚道,并没有清算他们,反而两边安抚,准备做个和事佬。但东林党人却并不满足,他们小动作不断,连续搞出了童妃案、伪太子案和妖僧案,就是想把他拉下马。

凭借临时反水当上首辅的马世英也处处被他们刁难,导致政令难行。加上阮大铖在其中搅和,南明的朝政就显得极为混乱,第一年就是在争吵中度过的。

也就是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清军先在潼关打败了李自成,一路尾随李自成从襄阳-武汉-九江东进,一路从河南-安徽-江苏南下,两路夹击下,南明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史可法、马世英殉国,朱由崧被俘后殉国,弘光朝廷就这样轻易地完蛋了。

第一个假如:

假如没有这一场继承人之争,福王朱由崧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顺利登机,历史会改写吗?我觉得可能会改写一点点,但结局不会改变——弘光朝廷在两路清军的夹击下仍然会很快灭亡,朱由崧的命运,应该也不会改变。

有两个原因:一,弘光帝朱由崧不是雄主,他除了爱好梨园、贪杯好色之外,性格也很软弱,缺乏政治家必须的魄力,根本担当不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就算没有东林党人掣肘,他仍然难有作为。二,马世英、史可法、钱谦益、姜曰广等人都不是于谦、张居正那样的救世之臣。马世英虽然不像历史上写的那样大奸大恶,但也绝非力挽狂澜之人。史可法名气虽大,能力却差强人意,看他在扬州的表现就知道他就是个书生,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其他的诸如钱谦益、姜曰广、黄道周,高宏图就不用说了,就是无用书生,根本没用。

第二次内讧:唐鲁之争、靖江王僭越

弘光覆灭之后,继位人选又出了争议,不过这一次不是谁该立的问题,而是在大臣们的私自操作下同时立了两个监国——唐王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这两个藩王血缘关系都很远,按照宗藩制度根本没有资格立为监国,但一来有资格继承皇位潞王朱常淓早早地投降了,桂王朱由榔又远在广西,根本过不来。二来唐王朱聿键是明末难得的贤王,鲁王朱以海在山东历经磨难,很得士绅的同情。两人分别在福建地方势力郑芝龙兄弟和浙东反清势力的拥护下很快被立为监国。

唐监国和鲁监国成立以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僭越,互相挖墙角,甚至兵戎相见,而远在广西的靖江王也出来捣乱,虽然后来抢先登基为帝的唐王朱聿键率先做出了妥协,又派兵剿灭了靖江王,但大错已经酿成,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之间在内讧中耗费了太多精力,首先导致鲁监国政权被清军一个反击突破了钱塘江防线,鲁监国逃到舟山岛上存身。其次导致福建的隆武政权门户洞开,加上郑芝龙暗中投敌,隆武帝的悲剧在所难免。

第二次假如:

假如没有鲁监国和隆武政权的内讧,没有靖江王出来捣乱牵扯隆武帝的精力,全国反清势力都归属在隆武帝手下,历史仍然会改写一点儿,但结果仍然不会改变。原因有三个:

一是隆武帝虽然贤明且素怀大志,但他前半生一直在坐牢,根本没有自己的班底,也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太子未登基时都在读书仰望,周围有一帮饱学之士辅佐,一旦太子登基,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是新君的政治班底。而隆武帝当皇帝前一直在坐牢,根本没有这样的团队,遇到的又是朝代更迭的大变局,他想要挡住清军的南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二是郑芝龙不听指挥,隆武帝拿他完全没有办法。隆武帝之所以能登基称帝,郑芝龙兄弟居功至伟,但他们并没有坚强的抗清决心,只想操纵隆武帝,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当清军打过来之时,他不仅没有奋起抵抗,反而一心想着投降清朝,保住家业。

三,何腾蛟太让人失望了。郑芝龙兄弟太跋扈了,隆武帝决定跳出樊笼,离开他。隆武帝并非没有牌可以打,湖广总督何腾蛟就是他最大的倚仗。隆武帝被郑芝龙伤透了心,就想离开福建到湖南去主持大局,为此他特意下旨给湖广总督何腾蛟,让他派人来接自己,但身为大明纯臣的何腾蛟却阳奉阴违,根本不想接他过来,派出的人马走了几个月还没到江西,隆武帝盼星星盼月亮没盼来何腾蛟的援军,反而盼来了清军,隆武政权就此玩完。

综上,隆武帝其实挺悲催的,他就算不和鲁监国玩内讧,还要解决郑芝龙和何腾蛟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才有可能改写历史。

第三次内讧:邵武政权和永历政权的内讧

隆武政权灭亡以后,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是为邵武政权。与此同时,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是为永历政权。两个政权再次内讧起来并且兵戎相见,搞笑的是实力更强,底气更足的永历政权在战争中竟然吃了败仗,搞得好不狼狈。但他们还没彻底分出胜负的时候,李成栋就已经杀到了广州,成立了才一个月的绍武政权被灭,朱聿鐭也被俘身亡。永历帝见势不妙,拔腿就跑,躲过了一劫。

第三次假如:

假如没有邵武政权和永历政权的内讧,历史仍然不会改写,因为不论邵武政权还是永历政权都太弱小了 成立的时间又短,根本没有抵抗的势力。朱聿鐭和朱由榔都不是有为之君,朱聿鐭还稍微好一点儿,至少有骨气。而永历帝朱由榔,简直可以用软骨病患者来形容,他唯一做决定的事就是逃跑,根本没有任何中兴之君的气质。

第四次内讧: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内讧

永历变成光杆司令之后不得不选择和大西军余部合作,在大西军三巨头的努力下,好不容易稳住了形势,大西军三巨头之二的老大孙可望和老二李定国又闹起了内讧。孙可望素有不臣之心,而李定国只想做个大忠臣,加之战功赫赫,两人之间很快就矛盾重重,最终兵戎相见,孙可望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靠清朝,还带去了整个西南的军事布防图,好不容易掌权的李定国都来不及调整部署清军就已经杀了过来,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朝廷就此灭亡。

第四个假如:

假如孙可望和李定国没有内讧,我个人认为历史倒有可能改写,大西军大巨头孙可望擅长政事,李定国擅长治军,刘文秀性情温和,适合当粘合剂,再辅以白文选、冯双礼、马宝等一帮悍将,虽然做不到光复全国,但应该可以偏安一隅,虽然仍然免不了覆灭的命运,至少能撑上三五十年。

唉,要是隆武帝朱聿键拿到的是永历帝这把牌就好了!

【3】、来自网友【皖北隐士】的最佳回答:

感谢邀请。假设南明小朝廷不发生内讧,一致全力抵抗满清,历史也不能改写。原因如下:

一,大明王朝末期,朝政腐败,军备废驰,宦官专权,大臣结党营私。土地兼并惊人,民生艰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抵抗满人南侵,不断增加赋税。有剿饷,辽饷,练饷,谓之三饷。底层民众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圣贤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农民起义如燎原之势,大明政府已无法扑灭。南迁后的明政权仍沿用旧制陋习,一方面要抵抗满清,一方面还要镇压农民起义。根本形不成合力。

二,满清在南进过程中,招降明朝官吏,收编明军和农民起义军,并不断吸收汉族知识分子,为其所用。并注意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促使其归附新政权。因此其声势越来越大。

三,假使南明小朝廷不内讧,单凭残余明军,也只能逐次抵抗,迟滞满清南下。根本无力领导人民北伐,收复失去的江山。历史上,偏安的王朝只能苟延残喘。所以,也不能改写历史。

【4】、来自网友【达摩说】的最佳回答:

当然有可能改写了。

如果崇祯没有吊在老歪脖树上,而是迁都南京,沿长江一线布防,然后上下一心,君臣同体,长期在东南另立一个类似东晋和南宋的小朝廷,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可然后呢?

大清也好,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都不是省油的灯,甚至就连吴三桂也不是善茬。

这些势力纠缠在一起混战不已,不管是三国,还是南北朝,抑或是春秋战国,中国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统一。

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缺乏中央集权的中国,和英国入侵之前的印度又有什么不同呢?

再然后呢?

17 至 18 世纪是西方列强进行第一轮殖民侵略的时代,他们会不会趁乱入侵中国,建立殖民据点,或是扶植代理人,然后提前一个世纪让中国陷入清末时局图的厄运之中?

届时,不仅内地地区会被列强瓜分殆尽,蒙疆藏等边疆地区也会在列强的策动下沦为半殖民地,或是类似拉美诸国那种政治经济命脉被西方所控制的半独立国家。

即便在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西方列强肯定早晚会被驱逐出去,民族主义也会使得中国再次形成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但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能有多大?蒙疆藏等边疆地区还能否纳入版图?会不会被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体系所控制,失去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机会,就像今天的拉美、黑非洲和印度?

这样一来,历史是改写了,但这样的改写又会有哪一个中国人会愿意接受呢?

我只能说,幸亏南明太拉胯了,否则我今天想吃口正宗的新疆哈密瓜说不定都还得办签证。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果南明小朝廷不发生内讧,一致用全力抵抗满清,历史可能改写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